当前用户:【访客    身份:【来宾】  【登录】  网站首页     

职业院校何以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逻辑、框架与路径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44期。南旭光,李志利. 职业院校何以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逻辑、框架与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 (29): 22-27.

作者简介:南旭光(1978-),男,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管理学博士(重庆,401520);李志利(1982-),女,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摘要: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如何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新格局,是职业院校进一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教育强国建设不仅内在地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归全反真、多元育人主体实现多链互通、各类思政育人要素系统集成、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范式重构,还要求职业院校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时应坚持价值引领性、注重模式多样性、突出交互非线性、强调动态适应性等实践特征,由此构建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的行动框架,并提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推进路径:做实价值塑造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改革体制机制以创建“大协同”育人体系,完善教育评价以确立“大融合”育人理念,创新培养模式以构筑“大场域”育人载体,强化技术赋能以搭建“大数据”育人支撑。

关键词:教育强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新格局;内生逻辑;实践进路

2023年9月,教育部党组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努力把总书记的期盼和党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并针对如何“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这一问题,强调要“完善‘三全育人’格局”。这不仅向各类院校重申了要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也对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试点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研究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系统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既涉及有关“三全育人”的理论解读、逻辑透视、体系构建等,也涉及推进“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体制机制、模式构建及实施路径等。但从实践探索来看,由于育人主体多、过程长而面临资源难整合、契合度不高、协同性不强等难题,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有待深化。事实上,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是做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社会适应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那么,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面对党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所赋予的重任、寄予的厚望,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就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现实任务。本文着眼于此,力图对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内在逻辑加以重新审视,并对其实践特征进行再透析,从而对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行动框架做出创新建构,进而围绕实践进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镜鉴。

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内生逻辑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创新实践,进一步清晰刻画其时代要求、明辨其内生逻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新高地,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归全反真

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成才观,而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突出“人人尽展其才、人人都能出彩”的价值追求,意在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多元选择,潜在地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义。“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本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也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根本归旨,是基于中国现实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育人理念和方式。随着时代变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遵循“三全育人”理念,重塑育人机制,尊重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回归教育本真,为学习者成长为全面、完整的人提供目标向度和发展路向。

(二)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多元育人主体实现多链互通

建设教育强国,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以承担共同任务,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三全育人”反映了人才培养诸多要素和环节之间的复杂并存关系,体现了育人体系在主体、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的相互统一性。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育人工作中存在着主体缺位、过程虚化、条块分割、协作失衡等问题,由此催生了“三全育人”理念,力图通过打破传统的单一育人主体、单向育人过程、单边育人场域的格局,真正构建起职业院校内部以及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学生之间形成多链互通的育人机制,实现“全主体链联通、全成长链贯通、全资源链融通”,以期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类育人主体的能动性和育人要素的活力,切实打通存在于其间的堵点难点。

(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各类思政育人要素系统集成

建设教育强国,理应通过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三全育人”不仅强调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视角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还强调要从动态和整体的角度把握系统的构建和重组,这也体现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底蕴。“三全育人”作为育人理念和方式,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要求聚焦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的提升,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关联性、层次性、差异性、动态性等,通过对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场域等各类要素的系统集成,整合构建一体化、立体式的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耦合增效,保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的统一性、延续性和长久性。

(四)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范式重构

建设教育强国,要求对既有育人标准、载体、资源以及机制、体系、格局进行重新构建。“三全育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科学整体,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重构“主体—时间—空间”育人范式。换言之,“三全育人”这一有机系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和整体化构建的内在要求,对育人主体、育人实践、育人空间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育人共同体。基于此范式,职业院校通过整合院校内外、课堂内外、网络内外等多方育人资源,促进多元育人主体共同参与、多元育人要素联通联动,推动育人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新模式,实现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进而“以育人空间的全面性实现育人成效的全面性”。

二、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行动框架

当前,职业院校开展“三全育人”改革试点,产生了一些可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但在工作格局、体系建设、机制设计、实施动力、运行成效等方面还存在现实瓶颈、薄弱环节和短板制约,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程式化的育人范式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组织领导体系和运作机制还不够健全,院校内部育人主体各自为战、各管一摊的问题较为普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同向同行、有机融合依然不充分,综合评价体系尤其是增值性评价还不够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等。究其原因,在于对如何构建与立德树人要求相匹配的“三全育人”策略集合还缺乏系统性思考,对如何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还缺乏有效的行动框架设计。

(一)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实践特征

“三全育人”本质在于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以全过程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办学治校全领域、教学科研全要素,着力提升育人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职业院校应科学把握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发生机制、成长模式和内在规律,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铸魂要求,需要从系统的视角、全局的视角、交叉融合的视角,对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加以再优化。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厘清“三全育人”的实践特征,进而在推进综合改革中加以深化、创新和拓展。

第一,坚持价值引领性。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逻辑起点,既展示系统生成和存在的内在关联性,也指向系统发展变化的确定状态和既定目标。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内隐地决定必须将“铸魂育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汇入“十大育人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应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立德树人价值目标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得以有效传递。

第二,注重模式多样性。“三全育人”作为一个育人系统,既表现出完整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又在运行过程中因主体之间的协同方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不同而表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由于不同职业院校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同,且都有源自历史延承及自身实际的不同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办学特色等,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深化“三全育人”自然不可能采取“大一统、标准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因校制宜地采取差异化、多元化、针对性的培养模式。而且,应从“三全育人”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围绕主体全集合、过程全联通、方位全维度创造出新的多样性的育人模式,成为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

第三,突出交互非线性。“三全育人”模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其间各类主体、各类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来,这也造成“三全育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复杂性除了表现为具有横跨教育和产业行业双重属性而成为“跨界教育”之外,还表现为内部办学主体、要素、资源之间的多元化、多维度、多层级等,不仅各专业和部门之间呈现出非线性交互作用,院校和学生之间也处在非线性交互之中。这就决定了“三全育人”是一个力争产生1+1>2效应的非线性互动过程。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主体、诸要素、各环节、全场域之间为了有序匹配、协调整合而结成的非线性交互作用更强,推动了“三全育人”模式的创新,并成为一体化育人体系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强调动态适应性。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一个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对育人体系进行整体化重构的动态性社会子系统,“三全育人”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其主体结构、关联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随着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改变。“三全育人”系统的这种动态适应性,源自于参与主体和育人环境间的动态调适,反映了它与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演进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表现为在动态调适中促使育人主体、育人空间、育人内容、育人方法等趋于更加优化,进而推动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与此同时,“三全育人”在动态调适中与外部环境共同变迁,突破了既有的机制刚性和路径依赖,促进要素再组合、新机制重构并形成新稳态[16],实现育人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二)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行动框架

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指引下,为更好地回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当前职业院校育人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全员育人缺位、全过程育人薄弱、全方位育人虚化等困境,有效破解“十大育人体系”存在的箱格化、割裂化、孤立化等问题,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深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按照党和国家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本文尝试着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的行动框架,以图科学把握内蕴其间的行动举措和关键路径。

该框架全面对标教育强国建设对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要求,紧紧把握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既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工作目标,又将其作为破解思政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既将“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特征作为推进实施的理念,又将其作为措施建构的内容。同时,该框架将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实践特征有机嵌入其中,突出“三全育人”所蕴含着的全视野、大格局、新模式、动态化、时代性等逻辑,抓住“谁来培育、怎样培育”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旨在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大协同”育人体系、“大融合”育人理念、“大场域”育人载体、“大数据”育人支撑,这是化解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职业院校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的行动框架

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推进路径

基于前文构建的行动框架,职业院校要毫不动摇地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结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围绕价值塑造、体制机制、教育评价、培养模式、技术赋能等方面积极深化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构建特色化工作体系和运作模式,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做实价值塑造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的提出重在做好铸魂育人工作,强调将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置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上,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育人导向,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有效统筹各岗位、各领域的育人要素和资源,建构“大思政”工作模式和育人格局。首先,遵从思政工作规律,畅通铸魂育人传播渠道。要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互嵌,构筑正能量充盈的“三全育人”高地,营造“大思政”工作氛围,有效把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风拂面、沁人心田”的共情逻辑和传递路径,注重“渠道多元”但能“靶向施策”、“矩阵融合”却可“聚势发力”、“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其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构建价值引导培养体系。要把握“教育之道”,结合国情、校情、学情等,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之中,在大队伍、大资源、大课堂、大平台、大基地等基本维度上发力,着力破解“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中梗阻”困境,在专业、课程、文化、网络、日常等方面画好“同心圆”,引领学生的价值追寻,充实延展“大思政”的内涵。第三,遵照学生成长规律,促进理实一体相得益彰。要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既要把校内研究力量有效联结起来以汇聚成“大思政研究”的“一盘棋”合力,也要有效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研究力量的联动合作,还要构建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实践思政模式,开展沉浸式实践情景教学,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改革体制机制以创建“大协同”育人体系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需要把一切育人力量调动起来、一切育人元素整合起来,从主体、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形成多位互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大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人、组织、环境等育人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彼此协调、有效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首先,坚持系统思维,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制度建设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学校党委在育人方面的战略思考能力、系统谋划能力与统筹推进能力的同时,着力推动适合院校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制度建设,形成导向更明确、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全面、功能更完备的制度创新成果,更大程度地激发内生动力、办学活力和发展潜力。其次,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多维协同机制。要把协同机制建设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着力打破工作机制和内部运行方面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打破既有的育人边界壁垒,不断健全融入贯通、协同联动机制,有机串联起各领域、各环节的育人资源、育人要素和育人力量,促进科学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作用,形成系统、协调、动态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三,坚持目标导向,创新联动工作模式。要围绕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主动应对新历史方位、新技术迭代带来的现代职业教育变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最大限度挖掘并释放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和育人潜质,不断优化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的联结方式和联动模式,形成新的育人系统及平台,提升育人整体成效。

(三)完善教育评价以确立“大融合”育人理念

职业院校要有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就必须树立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以思政为贯穿的评价导向,重新审视、改革完善、优化实施教育评价问题。首先,注重系统耦合,推进融合育人行动。要促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等理念融合、目标融合、内容融合,围绕“十大育人体系”推进系统耦合、重构立体联动的育人圈,集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样资源,打好职业院校全场域育人“组合拳”,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空间,构建多位一体的全方位融合育人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修炼的“大熔炉”,增强“三全育人”实效性。其次,对标育人要求,建立融合评价机制。要坚持整体性、科学性、引领性、实效性原则,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设计、总体性安排、战略性部署,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将各方面育人要素都纳入考核评价范围,把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类评价都落脚到育人效果上,真正建立起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专业评价制度等,推动育人质量螺旋上升。最后,优化绩效评价,激发融合育人活力。要在理念上、行动上消除“三全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认知,要加强与之相关的全过程全要素量化指标的研究,形成评价闭环,并在绩效考核上落小落细落实,以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全主体全要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做到人融、事融、心融,通过精准有力、协同联动、有机贯通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最大程度释放育人活力。

(四)创新培养模式以构筑“大场域”育人载体

“三全育人”的核心在育人,而人在本质上则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人的成长发展不可能限于“一域”,尤其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工作世界演进加速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树立“大场域”育人的思想,在多维空间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推进课堂革命,形成育人新阵地。要推动课堂形态及育人方式的变化,将校内教室、校内活动载体、校外实践场所即第一二三课堂整合起来,构建全领域综合性动态化的学习场,在把校园和社会连在一起、理论认知和综合实践连在一起、个性彰显和全面发展连在一起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嵌入课外活动、汇入校外实践,从而最大限度地延展课堂半径,做出“大阵地”育人的特色和品牌。其次,促进多维循环,打造育人新生态。要以开放共享、合作育人为导向,加强与政府部门、市场力量、社会组织等校外单位的多维互联,聚合多维场域内的育人资源并融通共享,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纵向成线、横向成面、立成一体,形成主题特色鲜明的育人平台,形成育人过程以校内循环为主、校内校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育人新生态,提升“大循环”育人的品质和水平。最后,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育人新路径。鉴于产教融合已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有效路径,职业院校应在与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产教协同育人的问题,让“三全育人”融入产教融合全过程,引导技术技能训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工作场所得到“爆炸性融合”,让学生获得一种适应工作世界变化和产业变革需要的强大素质和能力。

(五)强化技术赋能以搭建“大数据”育人支撑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人类社会已步入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时代,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在新形势下必须正视的课题。首先,强化数字化转型,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大数据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时空状态与样态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更强的引导性场景优势,新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的效果更加突出。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新一代技术手段与方法,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性、交互性、联结性、开放性、多维性等,创新“三全育人”的场景表达方式,形成“数字思政”“全景育人”等新形态,强化数字化赋能立德树人工作效能。其次,聚焦精准化育人,推动思政教育良性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职业院校应因校制宜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模式,利用“数据显微镜”,通过精准把握需求,精准提供内容,精准开展评价反馈,精准进行预判预警,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从而为破解全员参与难、全方位覆盖难、全过程贯穿难等问题确立技术手段和化解机制,从而促使“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工作向着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目标与方向发展,促进靶向精准育人。最后,加强规范性管理,消除技术应用异化风险。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当重要分析研判工具时,职业院校既要明确大数据的应用场景、管理规范和使用边界,严格监督数据获取、筛选及共享范围,以确保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信息安全,又要避免因使用主体模糊或者主客体倒置、过度依赖或过分信任大数据的功能作用等情况而产生“技术迷信”“技术异化”“技术脱域”等问题,确保“三全育人”的正确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性场景:基本内涵、主要问题与实践指向[J]. 高盛楠;吴满意.思想教育研究,2023(04)

[2] 新时代高校“五化”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 林平;李运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8)

[3]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与深化路径[J]. 冯刚.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

[4] 高校“三全育人”的生成逻辑、现实审视与完善路径[J]. 李永睿;谈传生.当代教育论坛,2023(01)

[5] 激活“大思政”潜能 提升“大宣传”水平[J].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11)

[6] 新时代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质量提升:现实困境、学理渊源与优化路径[J]. 张强;余钦;程玉莲.职业技术教育,2022(16)



附件列表:
地址:山东省淄博新区联通路西首         邮编:255314
Copyright©2011 淄博职业学院-信息化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