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用户:【访客    身份:【来宾】  【登录】  网站首页     

逻辑成效向度:“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绩效与未来发展——基于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中期绩效分析



逻辑成效向度:“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绩效与未来发展——基于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中期绩效分析

李梦卿,王志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19期。李梦卿,王志.逻辑成效向度:“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绩效与未来发展——基于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中期绩效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9):5-14.

作者简介:李梦卿,教育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硕士研究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科研助理。

摘要:“双高计划”是推进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化、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时间过半之时对建设成效进行检查,既是对前期建设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按既定目标对后期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推动。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共有10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双高计划”建设的最高水平。以这10所国家级“双高计划”学校为样本进行剖析,阐释这些学校依循专业逻辑、产业逻辑与资源逻辑开展专业群建设的情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项目产出、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所取得的实践成效。通过对中期绩效分析,提出后期开展“双高计划”建设的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绩效分析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并于2023年1月公布了中期绩效评价等级结果。本文通过对10所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中期绩效报告文本内容的厘析,审思其专业群建设的逻辑理路,分析这些学校专业群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探讨未来的可为路向与提升路径,以期促进首轮“双高计划”下一阶段建设工作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推动并引领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审视

逻辑阐释是准确把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前提。深刻把握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逻辑,有利于引导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现由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向赋能产业发展的转变,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逻辑、产业逻辑和资源逻辑共同组成了“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通过专业逻辑、产业逻辑和资源逻辑组建专业群,有助于实现专业动态调整以驱动组群活力、适应产业需求以完善专业结构、统筹多重资源以发挥集群优势。

(一)专业逻辑:动态调整专业,强化组群活力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提出的功能结构主义理论将社会系统视为一个基于组成要素和相关关系,并与周围环境构成多层次结构体的动态调整体系。专业群建设也同此理,是一个动态调整体系。“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依照专业逻辑的现实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打造由1~2个核心专业和若干个相近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通过专业之间相互适应与调整以及专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发挥“1+1>2”的集聚效应从而强化组群活力。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学校可自主设置高职教育(专科)专业,可按照专业管理规定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此提法为高职院校开创高水平专业动态联动管理新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以动态调整专业为依循不断强化组群活力,创设专业异动模型,紧跟产业需求新增优质专业,根据预警纠偏评价系统及时修正专业方向,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改造传统专业,接续不断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实现群内各专业的动态调适以达到专业群的自我完善。

遵循专业逻辑能够促进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建立群标准、建构群目标、系统重塑群课程架构、开展群课程研发,通过群内各专业的优化组合突破专业建设彼此孤立的状态,更好地发挥“群效应”。伴随着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职业蓬勃发展,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依托基础资源,动态调整专业构成或专业方向,强化组群活力使群内专业方向设置能够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群结构,促进专业群建设更富有弹性,专业和专业群更具有生命活力。

(二)产业逻辑: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决定了专业群设置与调整必须对接产业或产业集群,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高计划”提出要聚焦产业,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等新发展样态层见叠出,综观这10所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均以专业对接产业、专业服务产业为逻辑主线,立足区域产业转型需要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着眼于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等开展依产业塑专业、依产业建专业活动,形成以国家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为引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骨干专业群与复合专业群相配合的多元结构化新格局,聚焦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依循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与实效性原则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协调专业结构布局,从而满足产业转型对人才的新要求。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区域产业优势,编制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专业实际水平,打造“2+8+N”专业群发展格局,对不同层次专业群实施分类管理,依托专业发展和产业契合度模型以及学生就业率等信息开展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机制,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打造了紧密对接区域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专业布局。在产业技术迭代演化与产业生命周期加速更迭的新形势下,依循产业逻辑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先进工艺等,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为塑造专业建设适应并促进产业发展新局面奠定技术技能基础。

(三)资源逻辑:整合多方资源,发挥集群优势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组织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整合多方资源有利于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以专业群建构并非仅仅是简单表面的物理捆绑式的专业集合,而是校企合作的结构化教学团队、高水平实践基地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等多方异质资源的集群,通过高效整合,既能规避资源浪费,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资源合力。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改革任务环节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

10所学校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工作站、兼职教师流动站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引领,以职教专家、产业导师、行业大师、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组建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力地提升了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发挥了教学团队在专业群建设中的共享优势。同时,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行业企业资源有机融入专业群建设的全链条,满足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专业群共享先进卓越教学资源的新诉求。同时,依照全面性、还原性与开放性原则,构建综合性、共享性实训基地以着力覆盖群内多样化实践操作功能需求,统合各个专业需要的仪器设施、实训设备与教学资源,为构建现代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兼容并包、开放融通、多元共享的实训平台,最大限度发挥群内技术技能资源聚合效应提供了保证。

二、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各校中期绩效缕析,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在产出、贡献度、社会认可度三个维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较好地推动了专业群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对同类相关专业群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产出情况:创新驱动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使得可持续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在产出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固本培元,加强专业内涵改革,建立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综观这10所极具代表性的“双高计划”学校,其专业群建设基本都依凭多元协同和量质并行的原则,及时淘汰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常态预警就业率低的专业、顺势而为增设新兴专业、应势而变升级传统专业,及时查摆建设问题并厘正专业发展方向。同时,成立由行业企业、第三方组织以及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共同体,将不同利益主体有机紧密融合起来,形成同构共生、协同耦合的合作机制,持续推动专业群高标准、高质量、内生式发展。统计质量控制(SQC)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挖掘出来并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中,其工作过程依次为P(Plan)—D(Do)—C(Check)—A(Act),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工作原理为产品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运转,且下一个循环基于上一个循环的基础,从而使得产品质量得到逐步提高。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以专业带头人、工作专班等为核心组织力量科学研判专业发展情况,制定专业群总体建设方案、阶段性发展目标与具体行动计划,推动计划按既定目标落实,在具体执行中按时保质完成计划任务,同时,通过“双高计划”相关建设专家或组织介入检查,诊断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精准施策,如此环环紧密相扣,不断激活专业群建设活力,以保障专业群高质量、内涵式、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二)贡献度情况:形成专业建设经验样本,引领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的。专业群建设也是一样,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对其他专业群建设产生影响。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区域内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发展极,待具备一定规模时便可通过“扩散效应”,由点及面、以面带全、点面结合辐射示范引领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发展。

深入剖析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贡献度情况,我们发现,在中国制造2025、科教兴国、数字中国、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他们试图在努力探寻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高职院校专业群特色化建设道路,打造可复制的样板,塑造可借鉴的样本,形成可推广的典范,引领业内同行、同类专业群发展,映射出高位推动、示范带动、协作联动的专业群发展态势,领跑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而且,为消解专业群迭代升级进程中出现的梗阻难题,牵头研制高质量、专业化、品牌化的校本标准已成为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共同选择。同时,这些学校紧盯产业变革、流程再造与科技创新,围绕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不断凝练专业标准的特色和内涵,他们汇聚龙头企业、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第三方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甚至国际行业标准等系列与专业群相关的核心标准。同时,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以科教融汇为着力点与突破点,主动对接专精特新优质企业新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性、开放性、共享式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交互式、多层次、跨领域专业群协同创新合作交流平台,构建矩阵式高水平专业群课程自组织生态系统,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诉求的适配度、契合度与吻合度,引领其他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三)社会认可度情况: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健全多元办学格局

美国企业战略研究大师加里·哈默尔和印度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作为基点,通过规范的生产经营、科学的组织管理,实现技术优势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形成企业在竞争环节中的优势动力,是企业对资产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的一种完善。同理,专业群核心竞争力是显著区别于其他专业所独有的相对优势,具有品牌性和特色性特征。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在社会认可度情况的实践成效总体体现为在校学生、毕业生、教职工、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五大方面,辅之以业内、行业与国际影响力维度等影响。

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于在校学生,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改进实习实训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统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求职竞争力同步协调发展,凸显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核心竞争优势。第二,对于毕业生,专业群建设注重实行综合多样育人方式,兼顾就业与创业并重,搭建开放优质岗位实习交流平台,有效拓宽毕业生多渠道成才空间,服务地方区域用人发展需求。第三,对于教职工,以人才强校战略为主要抓手,采取创新教师选培机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薪酬调整机制等多维举措强化教职工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教师幸福感与获得感,使得教职员工充分感知专业群巨大发展潜质,提升其职业情怀与认同感。第四,对于用人单位,专业群建设在于高效精准对接产业培养需求,为企业需求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毕业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认可,呈现出用得上、靠得住、发展好、留得住的良好用人态势。第五,对于学生家长,专业群持续构筑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新环境,着力改善学生教育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条件,在资助育人、创新创业、赋能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获得家长广泛认可。除此之外,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在业内影响力、行业认可度、国际知名度等核心竞争力方面均有所提升。

三、从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成效透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未来向度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须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多方利益主体,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创专业群建设新模式,促进实现专业群智慧化发展新跃升,形成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建设新优势。

(一)凝聚多元主体建设合力,建构政产学专业群建设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建构出以大学、产业和政府为创新主体的三螺旋模型。美国学者埃利亚斯·卡拉雅尼斯与大卫·坎贝尔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将“基于媒体和文化的社会公众”作为第四重螺旋。四螺旋模型弥合了协同创新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多应用于公民群体、非营利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对协同创新系统的影响研究。人才培养,中外同理,须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学校等多维利益相关主体多元共治。专业群建设也同样需借助各异质性主体的独特优势与各自特色资源将多方力量有机联系、动态整合,消弭不同群体之间由于利益协调不一致而产生的隔阂与壁垒,构筑高效运行、协同发力、互惠多赢的共同体。专业群自身作为相关专业的集合体,毋庸置疑属于一种共生系统,打破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封闭孤立状态,聚合“政行企校”等多方优势,推动“产学研用创”深度融合,突破信息不对称藩篱,激发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多元开放、优势互补、高效联动的专业群建设。政府作为多个行动主体中的主导力量,须把控好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资源配置等宏观调控功能,有效协调多方合作的关系,为专业群提质增效发挥关键引导作用。在产业渗透交叉重组和产业生命周期加速演化的时代语义下,产业作为资源开发、平台创设的关键主体,产业界应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平台构建,推动科研创新项目合作研制以及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同时,产业界应将及时捕捉到的市场需求变化信息以及与科技生产相关的动态信息资源反馈给学校,为专业群创新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参考。高职院校作为建构高水平专业群的关键主体,须竭力找寻高水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铆合点,切实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良性对接。社会机构、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同样须一体化精准靶向专业群建设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专业群高效建设注入动力,创构政产学协同开展专业群建设的新模式。

(二)利用数字技术发展优势,推动新时代智慧化专业群建设新跃升

2023年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提出,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伴随着新一代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以数字画像、数字通信、数字全息、区块链及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化技术为打造数智时代语境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智慧专业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以数字经济为突出表征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与实体经济日趋深度融合,催生了产业发展新样态。为对接产业革新新需求,创塑新时代智慧化专业群是势在必行之举。“双高计划”提出,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实。高职院校急需将新技术有机嵌入专业群优化升级的全环节与全流程,以适应新岗位、新职业、新业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建立新型智慧化专业群建设模式。为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工作世界,须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专业群建设,锚定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前沿,充分汇集信息化、优质化、现代化教学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壁障。通过重构教师团队、重塑教材内容、完善教法策略推进专业改革向纵深化、内涵式发展,开创教赛结合、教创联合、教研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开辟教材资源融合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育服务全面化的新场景。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技术链有机链接,为推动新时代智慧化专业群建设的新跃升提供发展动力。

(三)发挥专业集聚协同效应,形成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建设新优势

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的转变旨在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在专业间的流通与交换,发挥专业集聚协同效应,改变单一专业垄断教学资源、专业间信息流通不畅等专业中心化导向,使同属于一个专业群内的所有专业能够同步使用与共享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全部内容,构造“群内共享、专业共进”的协同聚集发展态势。2014年6月,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高效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现实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实现专业群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对标要求、特色发展、放眼国际、走向世界为总体思路,强化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采用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委托合作培训、云端信息化智能交流平台、项目制等新模式,淬炼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为有效发挥专业集聚协同效应,急需紧盯前沿技术、科技变革与先进工艺,通过多重渠道与多种方式将国外优质元素科学合理纳入专业群协同创新建设的全链条与全过程,对专业群进行实质性改革、创新性改造与创造性转化,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形成品牌集群,为多途径赋能专业群特色化、品质化、国际化发展塑造新优势。根据资源依赖理论,所有开放的系统都会受到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须加大力度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采取点对点的合作方式,实行学生跨境双向交流计划,以海外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国际产业学院、鲁班工坊、中外职业教育产教协作联盟等为重要载体,强化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优质资源集聚协同效应,实现输入与输出互构并形成专业群建设共同体,在形成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建设新优势的同时,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新标杆。

10所国家级A类“双高计划”学校通过依循专业逻辑、产业逻辑和资源逻辑开展专业群建设,在产出度、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这些学校的专业群建设对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尤其“双高计划”学校更需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发挥培养主体协同效应,进一步培育专业群竞争新优势,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附件列表:
地址:山东省淄博新区联通路西首         邮编:255314
Copyright©2011 淄博职业学院-信息化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