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用户:【访客    身份:【来宾】  【登录】  网站首页     

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



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

董刚 周建松 王鑫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4期。董刚 ,周建松,王鑫.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4):5-11.

以科教融汇指引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转型

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天津市首席督学、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

一、全面认识当前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教战线期盼多年的类型教育地位得以确立并以立法形式固定,学校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稳步提升,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健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更加顺畅,职业教育质量和形象都有较大改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发力和创新推进的地方。在谋划职业教育发展上,不仅要看到国家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还要看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不仅要看到局部的教育问题,还要从教育整体发展视角去统筹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问题;不仅要看到当前的职业教育困境,更要深远地看到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直击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发展瓶颈,创新性地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内涵要义、推进重点、功能表征,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文章中用“三个坚持”进行了阐释:坚持以职普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这为从新视角认识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技术创新的三次递进与人才分类供给

相比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面临的全新命题和挑战,它对于职业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进阶档次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

笔者认为,科教融汇的重点是融合汇聚科学研究资源与教育资源,形成一种促进教育发展、支撑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技术创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一般要经过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向商品的转化三个环节。其中,最后一个环节最为关键,它是真正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当前,技术创新迭代加倍提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驶入“快车道”,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在交叉汇聚过程中,从分类的专业性走向了交叉融合还原的综合性,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

推进科教融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每类教育、每个教育层次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世界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悄然酝酿,从线性科技成果转化走向了问题导向的逆向驱动源头创新和面向市场的场景式研发与创新,这些正有力地促进着多领域技术组合,进而对科学研究形成逆向牵引,促进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也就是说,科技创新链不仅需要“0-1”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实现无中生有的科技创新,更加需要“1-100”的技术转化创新,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的创新,还需要“100-100万”的应用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构建大量的、多样的应用场景,促进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换言之,“100万”的应用规模越大,对“100”“1”“0”的需求牵引就越大,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就越具活力。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关键都是人才,对应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向商品的转化三个环节,需要学术人才、工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通力合作,三者缺一不可。在国家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中,三类人才的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技术技能人才是“底盘”、规模最大。

然而,我国目前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规模偏小。近9亿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 700多万人,比重仅为6%,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效率偏低,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育体系当中,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一头连着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于应用发现问题、推动创新的“前沿”,必将成为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点。我国正在全力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解决好基础研究人才“不够高”的问题,服务“卡脖子”难题攻坚,还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不够用”的问题,主动融入科研链,将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提供更多职教力量支撑。

三、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问题与转型方向

从技术创新分次转化与人才分类支撑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推进科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要体现“技术性”。《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双高计划”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达739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达161万元,分别比往年增长26.3%、43.3%;“双高计划”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 012件,专利成果转化数量超过50项的院校达到6所,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院校达到16所。可以看见,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步。然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这些增加往往只是统计数字的变化,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的情况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笔者认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研究”的着力点过多盯在纵向教科(教改)课题和在教育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上,与开展技术攻关、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的主方向有所偏离。二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较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建设报告》数据显示,197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共建有145个省级及以上协同创新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众创空间和2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相比区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更快的技术转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校企融合、科教融汇、以研育人不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质上是各种资源不断跨界整合与创新的过程,而目前职业院校科研团队校企深度融合不够,师生较少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工作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将研发项目开发成教学案例、实训项目水平不高,学生参与平台的程度不足,平台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四是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仍然聚焦在省级、国家级课题(标志性成果)和高水平学术论文上,难以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的热情。

为破解以上症结,高职院校应逐步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因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着力点既不是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也不是纯基础、纯理论的科研,而是在于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因此,基于类型定位落实“推进科教融汇”的要求,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特定的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坚持科研服务地方的宗旨,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划,借助和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搭建对接专业建设、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起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工作体系。

应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科教融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教授周建松

党的二十大在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十年历史性变革、巨大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基本任务。这其中令人瞩目的是把科教兴国战略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教育优先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对职业教育发展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成为脍炙人口的热门话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类型定位、“三协同”“三个融”的要求,在此,仅围绕科教融汇谈点认识。

应该说,相对于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一个新词。职普关系一直是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的政策焦点、舆论热点和实践难点,我们一直在努力协调平衡;而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领域探索起步,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有力推进中,其中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政策重点,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以“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也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中,应该说其共识和氛围已经形成。而科教融汇作为新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一并提出,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科学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正确把握与推进。笔者以为,对科教融汇,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来认识。

一、从宏观上看,科教融汇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笔者以为,理解和把握科教融汇,首先必须立足于宏观视野,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战略。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一直强调产教融合,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把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作为重要的命题反复强调,并不断加以推进,收到明显效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人心,并不断推向纵深。而在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要使产教融合得以深化、付诸实践,必须在强调教育与产业相融合的同时,突出强调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要把科教兴国作为一个总战略来抓,要把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结合,在实施产业振兴战略的同时,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从战略层面,把产教、科教两个系统有机融合,实现协同效应,使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对接产业、融入科技,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也就是说,从宏观维度看,我们要把科教融汇看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从中观上看,科教融汇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有效方略

党的十九大以后,党和政府一直在推动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逐步把高质量发展推向整个社会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较之其他领域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因为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也是民生和社会,而且作为类型教育,它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更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为突出。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面向2025年和到2035年两个阶段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并就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了系统论述,同时着力就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职普关系、产教关系、校企关系、师生关系、中外关系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应该说,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通过学习研究,我们认为,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融汇机制是有效的实施方略。第一,只有做到科教融汇,才能以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改革创新;第二,只有做到科教融汇,才能以现代技术优化提升教育教学技术等,推进混合式教学,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第三,只有做到科教融汇,才能推动人才培养从目标、模式到机制的持续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从中观角度看,必须构建起科教融汇机制,并把它作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略加以推进。

三、从微观上看,科教融汇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的基本策略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的不断推进,我们采用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相结合的模式,通过项目驱动、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方法,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结构相对合理、内容相对齐全、层次也在不断完善中。当前,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抓住办学治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内涵,而办学内涵的提升必须是科教产教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师、专业上。

课程是一个学校最为基础的标志性内涵,课程体系重组与创新是学校改革最大的难题,这不仅涉及学校的办学宗旨,更关系到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只有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目标出发,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运用现代技术方法,才能把课程内容整合好、课程资源建设好,这其中就包括了教与产、教与科的有机融汇,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好的教材、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教师是一个学校最为基本的关键性要素,我们提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其实质就是教师要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了解经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产业的发展变化,并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和最前沿科研动态。只有夯实基础,把握现状,并具有一定前瞻性,才能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成为既会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还能开拓培训、指导发展的多能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必须做到把教与科有机融汇。

专业是一个学校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平台,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必须从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着手,才能推进专业特色化。办出专业特色,办好特色专业,其根本前提是必须开展有的放矢的需求调研,在大量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基础上才能形成有效的方案,并采取相应实践举措,抓好工作落实,因此,它必须对接产业,必须重视和强化科研,充分发挥科研引领作用,真正做到科教融汇。

把握科教融汇新方向系统化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创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同时强调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推进“三融”的要求,即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其中“科教融汇”是首次提出,这一全新理念,对于职业院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系统化协同式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一、科教融汇赋予高职院校办学新内涵

“科教融汇”,字面含义是指科技、科研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汇聚。应该说科与教,本身就是高等院校办学发展的基本事业。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就以“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自那时起,发展科学便与培养人才成为高校并重发展的基本职能,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就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近年来,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创新,高校中科与教的关系,历经了从科教并重,到科教结合,再到近年来的科教融合理念,其本质都是通过“科”“教”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向提升。

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融汇”,又在“科教融合”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办学的新内涵。“汇”字的本义是河流的汇聚,“百川所汇成巨流”,我们理解,科教融汇更能体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两大职能融合汇聚之后的新能量和新动态,更加强调“融”之后的变化与发展。结合二十大报告的上下文,可以这样理解,科教融汇表达了在“融合汇聚”之后,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科教融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融合汇聚科技和教育的力量,并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一起,成为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路径,成为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把技术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等职业学校提出“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要求;新《职业教育法》第六十一条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共建共享”;“推进科教融汇”则是在二十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部署和新任务。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上有着天然优势,应充分发挥在推动科技创新、催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要更加重视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频共振,建立完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工作体系,为教育教学注入科技的“灵魂”,做到科研支撑教学改革、教学促进科研转化;既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产品与工艺创新而直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二、科教融汇激发高职院校改革新活力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职业院校就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而对于其承担科学研究的使命则不太重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整体上研究水平偏低,社会服务能力不高,这是高职院校的传统短板,在有些高职院校中确实普遍存在“科”与“教”两大职能不平衡不匹配现象。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多变性对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新挑战,如何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如何实现“科”与“教”有机相融、协同提升,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亟需破解的难点。“科教融汇”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改革破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活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A档)建设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一直实施“科研强校”战略,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构建了包括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云商务大数据工程中心等平台在内的国家、省、市、校四级产学研技术技能积累载体,科研教研硕果累累。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学校以推进实施“科教融汇”为抓手,大力营造“以科促教”“科教相长”良性氛围,实施系统化教科研管理协同创新改革,以管理改革驱动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活力,将原先分散的“满天星”,聚力形成了科研创新的“一团火”,实现了学校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提质增效,教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提升了科研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实施“揭榜挂帅”科研项目机制创新,激发教师科研动力。研究表明,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师科研和教学可相互促进。为了进一步激发教科研创新活力,学校实施扁平化项目式“揭榜挂帅”的项目管理机制,突破“科研围城”,让能者脱颖而出,鼓励老师以自身所长自由组合团队挂帅揭榜,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人才合作。学校运用“双因素理论”汇聚校内科研精英,提供上千万科研资助资金,有效激发全校教师的创新力,引导更多教师会研究、乐研究,在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用研究夯实教师成长路径,将原来依靠个人喜好的个体研究行为,整合为与学校发展实绩充分结合的全校教科研一盘棋,形成较完善的教科研项目孵化培育体系。

二是在人才培养中注入科研精神,招募科研助理实现科研育人。通过将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相融合,为“揭榜挂帅”遴选产生的21个科研创新团队,招募学生科研助理395人,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广大学生中形成“创新和成长”的“比学赶帮超”点面带动作用;以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实现“科魂”与“匠心”的深度有机融合,充分实现“以科促教”“科研育人”,促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让科技为教学赋能,加快实施数字化教育、智慧教育,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数字化转型人才。学校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科研综合服务大楼和教科研一体智慧科研管理平台,加大软硬件科研要素的投入与优化,促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立以科研楼为纽带,协同各科研团队联合开展项目申报与实施的大科研体系,加速形成科研创新“磁场”。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让新技术新成果为教育教学提供新思想和新素材,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数字赋能新商科,产教融合开新局”,打造数字经济下的高技术服务业专业集群,建设完成10个产业学院、36个专业联手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学校促进产学研融合,实现创新主体连接,牵头成立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与国家超算中心共建“云计算大数据工匠工坊”,与银座汽车、银座零售国奥店共建数字孪生生产性实训中心,打造线上数字孪生体验店;在济南和谐广场店搭建数字孪生交互展示管理平台和数据资产管理体系;通过产教互融互助、科技赋能,共育优质人才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三、科教融汇引领高职院校发展新方向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科教融汇”明确定义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方向”。

对高职院校而言,要精准把握推进科教融汇这一发展新方向,就要以提升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实现教学与科研系统化协同创新,用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支撑院校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在丰富和壮大产业发展中主动作为。

一是以产业定科研。学校要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聚焦特色产业或细分领域,针对技术链、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部分要素进行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催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区域性特色中小企业的小规模、个性化精准需求。学校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布局,建设领军人才工作站,打造产教融合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冷链物流、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食品、金融、信息、物流等行业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打造创新创业示范综合体,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技能的积累和优化,继而实现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再生产。

二是以专业定科研。学校以发挥科研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为目的,以专业规划为依据,以行业企业技术难题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精准谋篇,确立了数字孪生、数字员工、商贸流通、消费者行为分析四大科研方向。加强科研选题、成果落地与院系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推动科技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科技前沿需求,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发展,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以改革定科研。学校将积极探索实践“大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建立教育教学研究、人文社科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学校“双高”建设关键难题为重点需求,加强科研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管理能力,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联动对接,实现学校教育科研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以学校的创新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学校科技创新质量和科技成果贡献实现新的跃升;社会服务发展能力和支撑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科研社会服务持续成为学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引领学校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科研管理的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附件列表:
地址:山东省淄博新区联通路西首         邮编:255314
Copyright©2011 淄博职业学院-信息化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