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教育部新春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职业教育改革。2月25日,《中国青年报》11版推出“职业教育版”专栏,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研究交流”栏目精选了其中的四篇文章,供各位同仁参阅。
教育部: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全面实施将是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梁国胜 实习生 何星洁
■10省(区/市)出台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9省(区/市)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
■39元保险费化解职校生实习风险 (25个省(区/市)正式启动)
■1/3的高职新生来自单独招生
■700个职教集团覆盖50%以上中职和90%以上高职
■59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参与职校办学
“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政策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都是每个省自己制定标准。”2月20日,在教育部春节后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如是说。但他强调:“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全面实施将是大势所趋。”
教育部在2012年推动各省(区/市)落实《职业教育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责任,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2年,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海南、重庆、新疆等10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文件。“这说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按法律要求、按经济发展要求、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办学得到更多保障。”葛道凯说。
“中职全面免学费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既是国家政策驱使为之,也是各个省市自觉为之。”葛道凯司长介绍,经国务院同意,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有9个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山西、江苏、福建、重庆、贵州、青海、宁波、厦门)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免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业学校,补贴标准从2000元~4800元(每生每年)不等。“这9个省(区/市)不仅完成了国务院交给的任务,而且超额完成了任务。”葛道凯司长强调说。
有专家质疑中职免费政策花了冤枉钱,没有带来学生人数的提升,建议将中职全面免费的目标调整为提高中职办学质量。葛道凯回应说:“从我们掌握的政策看,职业教育资助和免费政策效益是显著的。当然,专家的质疑使我们能从另一角度谨慎思考这一问题。”葛道凯进一步解释:中职教育的人数没有增长,是由于人口数量变化导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中职教育免费与学生人数未明显提升,不能构成简单的因果关系。”
同时,教育部设立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通过招标方式,目前已经确定示范产品为保费39元,保期3年,保额50万元。目前,该示范项目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25个省(区/市)正式启动。
“实习责任保险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太重要了”,葛司长说,“职业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必须要到企业、到一线去顶岗实习,但这又存在一定风险。”为化解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的风险,教育部曾发出《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但是其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2012年,政府改用招标方式确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示范项目(产品),加强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权益。葛司长介绍说:“我们通过招标方式,让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承诺收多少保险费,保多长时间,保额是多少。通过比较分析,最终确定的职校生实习责任保险示范产品是保费39元,保期3年,保额50万元。”
葛道凯司长同时强调,虽然这是迄今为止较好的理赔方式,但是他还是要提醒学生、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安全教育,减少安全事故。“安全重于天”的理念不能丢。
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高职院校的招生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将发挥“试水”作用。据了解,2012年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广“技能+知识”考试方式,开展试点的院校有近500所、招生100余万人。“这就意味着在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已有近一半的高职院校实行单独招生考试,在高职招生300余万人的总量中,有1/3的学生是通过单独招生招收的。”葛道凯说,高职招考改革为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积累了经验。
“在2012年高职100余万新生中,来自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基本一半对一半。”葛道凯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具体数据不便透露。”
同时,2012年教育部在黑龙江新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服务现代农业;在山东潍坊新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服务黄蓝战略;在安徽皖江城市带新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服务产业转移。葛司长说:“试点和试验区的设立,既不是教育部独自进行顶层设计,也不是单纯按地方实践去做,而是要把教育部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建立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集团化办学成为促进院校形成合理治理结构、推动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的重要形式。
“现代职业教育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在办,而是和所有的行业一起在办。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行业可以参与发展,而且行业必须要拿出意见”。葛道凯介绍,2012年,教育部完成了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组工作,成立了59个行业指导委员会。但在葛道凯看来,“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教育部颁布技能大赛3年规划
本报讯(记者梁国胜)2月20日,记者从教育部新春后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日前颁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同时成立了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为主任委员的大赛组织委员会。
《规划》指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健全比赛制度,创新办赛机制,提升赛项质量,把大赛办成面向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基本覆盖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反映国家职业教育水平,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生技能赛事。助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规划》指出,每年举办的赛项原则上控制在100项以内,新设项目控制在赛项总数的25%左右。高职在校生数高于10万人,中职在校生数高于20万人的专业大类,原则上每年均设比赛项目。本规划期内举办的比赛项目总和覆盖中、高职专业目录中80%的专业大类和40%的二级专业。
《规划》明确界定了参赛资格:高职参赛选手应为高等学校在籍高职高专类学生。中职参赛选手须为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生。高职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在25周岁(当年)以下,中职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在21周岁(当年)以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报名参赛的,一至三年级(含三年级)学生参加中职组比赛,四、五年级学生参加高职组比赛。
“技能焦虑症”不应表现为“考证热”
若尘
春节过后,年终就已经跳槽者,以及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正忙于寻觅单位。在这部分人中,或多或少对自己本身的技能有担忧。有专家称之为“技能焦虑”。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和民意中国网,对20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6.2%的人直言身边存在很多有“技能焦虑症”的人。62.8%的人认为“在职场缺乏安全感,不知该如何努力”是导致“技能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按说,有职场必然有竞争压力,压力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安全感。常言道,“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应有适度“焦虑”。如果一个社会中有很多人为自己持有的技能不足而焦虑,这也能部分反映这个社会处于动态、向上、积极进取之中。
但是,很多有“技能焦虑症”的人以考证来彰显自己的技能。其实,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品格、修养等多方面,在“考证热”的背后,却都被简化成了单一的“技能”,在校学生总将“考级”、“考证”放在首位,身在职场的人士工作之余也在忙着考证,“技能焦虑”催生的结果不过是一种“考证热”。事实上,“考证热”并不是唯一能缓解“技能焦虑”这一症候的出口,相反,愈演愈烈的“考证热”只会变相地激增这种竞争的压力。要缓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和着手。
其一,失业保障体系能否进一步完善。职场的不安全感,大多来自就业、工作的不稳定,失业恐惧首当其冲。当前,我国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保险积累基金较少、失业保障能力脆弱,近些年,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失业保险征缴难度较大,致使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日益加剧;失业保障面过窄,在限定的城镇企事业单位中,没有真正全部参保,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低,将会使很多失业者得不到失业保险提供的就业服务和支持,延长失业者再就业的周期,这些都对失业者的生活和稳定极为不利。
其二,“技能焦虑”能否向“尊重技能”转变。“技能”绝不仅限于一张小小的证书,我们对技能的理解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
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出来的主要是蓝领岗位,制造、采矿及建筑业占了中国经济产出的47%,而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大约7000万,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为35%,高级工只有5%。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提高整个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对技术性工作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纽约时报》在1月24日的一篇文章《中国毕业生对工厂工作没好感》中报道,尽管开出工资以年均两位数增长并改善福利条件,广州的许多工厂仍极缺人手。但很多从专科学校毕业出来基本处于无业状态的学生并不打算去工厂就业。近期毕业的数百万大学生抱有同样想法。这就导致中国出现一种反常现象:工厂迫切地招工,许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却失业或未充分就业。
这样看来,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打一场持久战,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采用教育、引导以及鼓励、扶持的政策导向等手段,将年轻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一线技术人才上,让更多的毕业生为自己的生产技术工艺“技不如人”而感到“焦虑”,而非仅仅局限于“考证”的焦虑上。
其三,身处职场的竞争者,自身也要保持清醒、理性的状态,对自己面临的压力要有冷静的分析和认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应盲目地加入到“考证”的大潮之中。缓解职场的不安全感,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竞争的综合实力,技能是保障。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分析自身面临的困境,清楚自己真正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将困难具体化,而后提炼出应对的措施,修炼和“不安全感”和谐相处的能力。
“技能焦虑症”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职场竞争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很多社会性问题,有效地缓解这种“焦虑”,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是完善的应对策略,“考证”更不是缓解这一症状的唯一“药方”。
赵帅:相信好技术创造好生活
初二辍学而今即将大学毕业
本报记者王培莲
10年前,赵帅因学习成绩不好,辍学务工;而今年,这位26岁的小伙子即将大学毕业,并且已有中职学校邀请他去任教。赵帅的这一番经历,至今让他的父母和村里的邻舍觉得“很意外”。
命运如此转折,得益于在就读吉林航空工程学校期间练就的一手好技术,赵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赵帅曾连续参加了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中职组),两度斩获数控铣加工技术项目的一等奖。两次“获大奖”让赵帅成为吉林航空工程学校的“名人”,也因此获得保送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上大学”的机会。而能有这样机会的人,在吉林航空工程学校近10年里仅3人。
赵帅说,能“狠下心”练就一手数控铣加工的好技术,是因为“不想再干那些又脏又危险的活”。初中没毕业就辍学的赵帅,经亲戚介绍,来到吉林市永吉县口前镇的一家农具加工点当学徒工,跟着师傅学习车工、钳工和焊工的手艺。
当时,加工点的工具和设备简陋,全部要手工操作,当用通电的机器切割零部件时,因为高温,铁屑冒着蓝光迸发出来,若是溅到皮肤上,就是“很难愈合”的烫伤。
在工厂一待就是4年的赵帅,虽只是“受过轻伤”,但一次他亲眼看到师傅在操作时,高温铁屑溅到眼皮上,这一幕让赵帅“心里咯噔了一下”。自那以后,赵帅开始打算起未来,“我想生活得好一些”。
在农村务农的父母不知道如何给儿子建议,在中职学校任教的表姐则鼓励赵帅,“何不上中职,学个技术”。网上查阅学校资料,再去实地了解,赵帅最后“看上了”吉林航空工程学校实训中心的“先进和高端的设备”,成为一名模具制造与加工专业的学生。
这一选择,让赵帅的生活开始发生转变。
有着在社会上4年“吃苦”经历的赵帅,格外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入校第一年,当课下大多数同学经营着自己的业余生活时,赵帅一个人跑到学校实训中心,旁听二年级学生的设备操作课程,边听边把重点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听不懂的地方,就特别标注,事后通过再上网和看书弄明白。赵帅认为,能和这些先进设备和精细操作图纸打交道是件趣事。
时任班主任韩吉看到赵帅的“认真劲儿”,就特许他提早开始了实际操作练习。因有在农具加工点学到的手艺做基础,赵帅学起数控铣床和数控车床的操作时,效率很高。
机会只垂青给有准备的人,赵帅坚信。
入校一年后,学校内部要选拔学生参加在长春举办的“国赛”吉林省选拔赛。在经过理论和实践两门考核后,赵帅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从参赛数控铣床组的30多人中脱颖而出。
省选拔赛的过程,是一个淘汰的过程。近1个学期,每天12个小时实操训练,很多人因坚持不住,选择退出。赵帅说,当学徒工时比训练累多了,也因为喜欢,就不觉得枯燥。
在指导老师赵盟看来,“沉稳,有些内向”的赵帅是很让人“省心又放心”的学生,“很少看到他有私事,心思全扑在训练上”。4个月的埋头苦练,赵帅获得吉林省选拔赛数控铣床组的第一名,得以参加2008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国赛”。
喜事连连。之后,赵帅参加了数次省、市级的比赛,大都是第一名,并连续斩获两年“国赛”数控铣加工技术项目的一等奖,这也是吉林省近年来在数控铣床项目中的最好成绩。
两次获“国赛”大奖,学校一共颁发了6000元奖学金,这让赵帅心里很乐和。为让家人同喜,赵帅把两次的奖学金都汇给了父母。
因着在职业院校的3年经历,赵帅练就了一手好技术;也因着在“国赛”中的骄人成绩,赵帅破格进入到大学读书。2009年,赵帅被保送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大学期间,赵帅没再参加太多比赛,更多时间用在了专业课学习上。因为文化课基础差,大学期间,赵帅花了很大气力在英语和高数上。“要是挂科太多,就拿不到学位证了”,赵帅不想浪费这“难得”的上大学的机会。
赵帅说,他要当一名职校老师。春节前,赵帅已经得到了一家南方中职院校的任教邀请。“我想再试试别的机会,我对自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