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11月28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班。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先后拜访了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教育部、劳工部并听取了有关情况介绍,到南马里兰州学院、西北密歇根学院(NMC)、圣何塞城市学院、斯坦福大学进行了学习考察并具体剖析了NMC办学情况,深切感受到国际交流协会对这次培训组织周密、协调有力,也感受到美国AACC、有关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友好。期间,自己坚持边听、边看、边学、边思,对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具体的了解,尤其是对社区学院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了很多的思考。
一、对美国社区学院的初步了解及感性认识
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办学模式,是为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居民服务的高校,目前共有1300多所。既与我国的高职院校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点。就总体情况而言,美国社区学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历史悠久
美国最早的社区学院成立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区学院迅速崛起。如这次所学习考察的南马里兰学院、西北密歇根学院分别成立于1947年、1951年,都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圣何塞城市学院则建于1921年,已有90多年的建校历史。与之相比,我国最早的高职院校成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仅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大多数只有10多年的建校时间。美国社区学院悠久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厚的办学经验。
(二)办学理念务实
美国社区学院兴办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大众,为更多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坚持把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放在首位,以社区居民为本,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培养社区和企业所需人才,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一切都围绕社区、依靠社区。比如在西北密歇根学院,近十年来有16000多社区居民通过培训获得相关专业证书,每年还有1万多人参加非全时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这种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办学理念,非常实际、实用,体现了社区学院的地方特性和务实性。
(三)人才培养灵活
美国社区学院在培养人才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既有副学士课程、转学分课程等学历教育,也有专业资格证书、职业技术文凭等劳动力培训,还有针对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健身娱乐等短期教育培训。尤其是,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计,还是师资聘用、招生数额,都不设门槛,没有约束,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社区居民有需求,什么样的班都可以办,什么样的人才都可以培养,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社区学院有充分的自主权。
(四)办学经费充足
美国社区学院所需经费比较充足,主因是资金筹措的多元化。从经费来源渠道看,联邦政府有专门拨款,州政府有资金支持,当地政府(学校所在的县)有预算安排,还有学费收入和社会的资金捐助,保障了社区学院的办学资金需要。总体上,社区学院经费大约30%来自联邦政府,40%来自州政府,20%来自当地政府,10%来自其他渠道。(注:美国联邦政府资金大多数直接支付给申请上大学的学生,由学生作为学费缴纳给所上学校。)
(五)法律政策完备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有比较完备的支撑条件,包括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为支持社区学院发展壮大,国家先后颁布了GI权力法案、高等教育法案、职业技术教育法案等一批法律法规,各州政府都独立或相应地制定了促进社区学院发展的法律法案,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支持社区学院办学的政策意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撑,确保了社区学院发展的规范有序。
二、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的灵活性简析
美国社区学院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是多方面的。通过具体的考察分析,本人认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是社区学院经验的精髓所在。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渗透于社区学院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办学策略自主灵活,能因时因地制宜
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首先取决于办学策略的自主灵活。在美国社区学院,自主办学得到充分体现。从宏观上的办学思路、目标指向、价值追求、办学特色、文化定位,到具体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项目开发、招生计划等等,全都由学校依据自身优势和条件来决定、修订和废止。比如,在西北密歇根学院,学生可以选择转学分课程、副学士课程的学历教育,也可以选择技术文凭课程、资格证书课程和兴趣爱好课程等培训教育;可以选择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选择利用周日或晚上学习;可以选择到有转学分的大学攻读学士学位,也可选择到NMC大学中心攻读学士学位;等等。NMC所属的大学中心,目前共有9家合作大学,为转学分学生提供四年的学士学位课程和六年的硕士学位课程。选择到这9所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的学生,均可以在大学中心学习课程、完成学业。自主灵活的办学策略,实现了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方便了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业负担,深受社区居民和学生的欢迎,为社区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二)专业及课程设置充分自由,没有限制条件
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在美国社区学院,专业划分比较细,往往与课程相互交叉,一门课程可能就是一个专业。新上什么专业,都由学校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师资等办学条件,或对应四年制大学的转学分课程,自主进行设置,不需要向有关部门申报审批。一般程序是由教师向校务会提出专业设置建议,再经过市场调研、分析可行性和内部审查,最后校董事会拍板决策。社区学院可以开设满足学生拿学士学位、副学士学位的专业及转学分课程,满足社区行业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包括部分副学士课程),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创业、健身、兴趣等社区教育课程。据了解,西北密歇根学院目前有93个专业,都是着眼区域未来发展,并结合当地产业及企业实际,由学校自主决定设立的。如学院所坐落的特拉弗斯地区,近年来乡村音乐、爵士音乐迅速兴起,汇集了一批音乐艺术家和音乐爱好者,急需大量音频技术人才。为此,NMC今年新增设了音频技术专业,重点培养音响工程、录音工程、音响设计、影院音响等专门人才,以满足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这种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带来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非常有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师聘用简便易行,师资保障有力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是教师聘用的灵活性。美国社区学院在选人用人上高度自主,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选聘完全由学校来决定,不受外部因素制约。凡是有到社区学院任教意愿又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只要提出申请并经过一定的招聘程序,学校就可以聘用。目前,西北密歇根学院共有328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98名、兼职教师230名。教师的选聘简便灵活,学校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招聘启事,再仔细审核报名人员的资料,经过电话沟通了解确定面试名单,面试合格即可聘任。不仅教师选聘灵活,其工资报酬也非常灵活。所有教师都严格按照学历、资历等核定报酬,专职教师的工资分为20级,最高档年薪8万多美元,最低的年薪4万多美元;兼职教师则按学分支付报酬,每个学分按15至16个课时计算,共分为10个档次。社区学院选聘教师、工资支付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能最有效地招聘到学校所需教师,稳定教师骨干力量,为学校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四)资金筹措渠道多元,经费比较充裕
人才培养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保障,资金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还表现在资金筹措的灵活性上。美国社区学院所需经费,来源渠道多,筹措灵活,因此比较充足。总体看,主要靠联邦政府、州政府拨款,以及当地税收和社会捐助。而具体到一个社区学院,资金来源则不尽相同,数额更是大不一样,关键在于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从西北密歇根学院看,学校每年收入大约5500万美元,其中学费收入占52%,州政府拨款占19%,当地(特拉弗斯县)政府拨款占24%,社会捐资占5%,经费比较充裕。学校专门成立了资金筹措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上争取和社会募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了发展所需经费。
三、地方高职院校应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考验,地方高职院更是如此。中美两国的国情虽然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其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值得学习借鉴。因此,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和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发展的观念思路需要再创新
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首位的在于敢于冲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与美国社区学院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主要原因是观念保守、思路狭窄,既有政府部门层面的,更有学校内部层面的。近年来,淄博职业学院针对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确立了内涵发展的思路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导向作用。但是,在一些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上,还存在观念不新、思路不宽的现象。比如,新上专业推进缓慢,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课程教学改革没有大的突破,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客观的因素,主要还是观念、思路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比如,如何发挥学院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高校的合作,扩大培训规模,办好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把继续教育打造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需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因此,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必须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办学体制机制需要再突破
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必须有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职院校加快发展,国家和地方都制定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办学的体制机制有所突破,学校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力。但与美国社区学院比较来看,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束缚和障碍仍然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突破。从政府和政策层面看,需要理顺有关体制,突破某些制度要求和政策规定。如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形成了两条线,难以做到二者的有机衔接;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除了专升本或参加成人教育外别无其他通道;招生实行计划控制,学校自主招生权力应进一步扩大;学校用人逢进必考,教师选聘限制条件较多,难以引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所需教师;等等。从学校内部层面看,体制机制尤其是机制上的矛盾突出,需要改进和突破。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内部管理体制的行政化趋向问题明显,工作运行机制不够直接、畅通,等等。这些阻碍人才培养工作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必须尽快破除。否则,势必会继续制约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解决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些体制机制矛盾,要靠国家改进和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政府部委职能,理顺有关部委之间的关系;也要靠地方政府部门转变服务职能,下放管理权限,继续扩大或放开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更要靠学校自身努力,坚持眼睛向内查找不足,自觉改革不符合内涵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灵活性的体制和机制。
(三)服务区域发展的力度需要再加大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地方高职院校是由地方政府主办、地方财政扶持的,应当而且必须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主要任务。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就要始终围绕区域发展的需求去办学,不断拓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更多区域发展的所需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加大服务区域发展的力度,需要把握四个重点:一是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地方结构调整的思路和重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结构调整的要求。二是围绕当地确立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三是全面调查了解并充分掌握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加快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四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广泛组织开展各类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满足市民职业素质提升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者相互促进。要在服务区域发展过程中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反过来,人才培养灵活性的增强,必将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再改进
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还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好,灵活性则强。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必须构建合乎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符合内涵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固然与国家、地方的制度设计、政策规定有关,多数还是学校自身原因造成的。因此,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最主要的是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抓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两大核心问题。就校企合作来说,普遍存在合作规模小、层次低的现象,国家、地方没有具体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与谁合作、怎么合作等一切都由学校主导。这就要求学校应当把校企合作作为增强人才培养灵活性的重要载体,主动寻求与大企业、大公司等高层次的合作对象,集中力量办好几个大的合作项目,建立相互信任、支持和稳固的合作关系,带动提升校企合作的档次和水平。而就工学结合来看,最突出的是教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学校应当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引进聘用所需的实践教师,解决教师不能满足和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矛盾。同时,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素养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搞好课程设计开发,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破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两大难点,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